东西部协作来料加工 “加”出幸福感

【来源: 巴州区融媒体中心 刘晓慧】【点击举报】

  8月27日,在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东西部协作来料加工车间,徐小琼忙得不可开交。只见她脚踩缝纫机,手间飞转,缝完一件内衣,又拿起另外一块布……“我们实行计件制,多做点就能多赚些。”徐小琼手里的内衣将被送至义乌,销往全国乃至海外。

  徐小琼家住化成镇赵家湾村,离工厂车间仅2公里。今年3月,在同村朋友的介绍下来到车间。“做了5个月,现在一个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徐小琼告诉记者,“就业灵活,离家又近,这里是我目前就业的最好选择。”

  “来料加工投资少、门槛低,给咱们农村妇女灵活就业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很大便利。”化成镇东西部协作来料加工总部车间管理员肖清芳表示,得益于东西部协作契机,自己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2022年,“义乌一巴州”东西部协作来料加工点建设项目落户化成镇赵家湾村。作为义乌、巴州两地协作重点项目,前期,义乌市福田街道办事处为项目无偿捐赠了2条加工生产线、连续胶合机12台,熨斗400把。村民要想通过这套设备实现增收致富,摆在面前的还有一个问题:不是所有人都会使用机器,这么多的技术工哪儿找?

  为此,义巴两地携手,针对巴州本地妇女群众进行培训,对具有较强就业技能、参与来料加工业务意愿较强的群众,由经纪人或优秀员工进行“陪跑式”培训,新入职的员工实行“老带新”模式,为的就是尽快培养出一批成熟工人,扩大来料加工业务规模。此外,由区人社局牵头,不定期组织经纪人赴浙江义乌学习取经,真正帮助经纪人提升素养、增长见识。

  培训使工人们的技能有了显著提升,加工产品的效率和合格率直线上升。“第一天加工了10多条,第二天差不多30多条……”32岁的全职妈妈张芳也是赵家湾村人,经过培训,已成长为车间的“老人”。“现在一天800至900条不在话下,我还开始带新人了呢!”张芳一脸骄傲。

  掌握一门技术,就是增加一条致富出路。据不完全统计,围绕来料加工开展的培训涉及1000余人次,已培养成熟工人400余名,来料加工产业正由“经纪型”向“生产型”“产销经营型”等更高层次蜕变。

  乡村产业蝶变,激活的是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作为国家重要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频繁考察调研,为乡村振兴“开良方”。今年7月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再次提出要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

  殷殷嘱托,谨记之笃行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带给我巨大动力,我会扛起来料加工厂的重担,争取实现更大作为。”东西部协作来料加工厂负责人陈冬表示,“今后将拓宽加工品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村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用自己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陈冬的话实在,做得也靠谱。东西部协作来料加工厂除了在巴州区化成镇建总厂,还在巴州区水宁寺镇、平昌县驷马镇设有分厂,三地共吸纳150余人就业。村民就地就近就业,腰包鼓了,幸福的笑容更多了。

  “我现在在厂里务工,带娃增收两不误,日子是越过越好。”说话间,工人肖君芳的脸上是挡不住的笑意。

  “待遇方面很满意,前期培训是免费的,前三个月不熟练实行保底,最低工资2500元。”工人杨利君也感叹,生活得到了保障。

  据陈冬介绍,东西部协作来料加工厂生产的都是外销品,俄罗斯、南非、欧美的订单都有,手上还有100余万件的订单需要赶制。目前人手紧缺,计划还要招100到200人。

  一份订单带动一地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实践证明,来料加工产业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破土于东西部协作的来料加工产业正扎根巴州大地,多方汲取养分,源源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料加工项目是符合区委发展新型绿色工业经济要求的。”化成镇镇长官继承表示,该镇将服务好企业,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帮助招聘工人,扩大订单规模,同时做大做强“1+4+N”来料加工产业布局,加速推动来料加工到订单生产再到产业转移的转变,力争2年内升规培育成功,为实现工业兴区制造强区贡献力量。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