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城:“地摊”中升起的浓浓“烟火气”

【来源: 巴中日报【点击举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白天的忙碌告一段落,属于夜晚的喧嚣慢慢拉开帷幕。

  “帅哥,来点啥子?”4月19日下午6点过,在巴城东城街道灵官庙街临时夜市摊区,烧烤、卤菜摊位陆陆续续上客,变得忙碌起来。不仅仅是灵官庙街临时夜市摊区,鼓台夜市、中泉夜市、蓝湾国际小百货摊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日渐稳定,巴城路边小摊正在“原地复活”。

  在地摊经济复苏的同时,我市坚持柔性执法,今年新增设了11个临时摊点摊区,支持地摊规范经营。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底至今,巴城增加流动摊贩300多户。地摊经济不仅带来了“烟火气”,也成为激发经济活力、纾解就业压力的可持续方案。

  1 地摊大军各具特色 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

  每天下午5点过,在东城街道福源街,王绍福挑着两担蔬菜摆在福源农产品自销区,瓢儿白、土豆、莴苣,都是时令蔬菜。“这是自家种的,2块钱一斤,放心买哦。”王绍福对着过路行人吆喝着。据介绍,王绍福家住巴城郊区,人勤快也干练,种的蔬菜不仅够自家吃,还能拿出来一些售卖。

  当前福源街自产自销临时市场,有20多个摊主在售卖蔬菜,蔬菜上市旺季超过百户。

  别看摊子小,物品种类却不少。除了果蔬类摊位,在巴城大大小小的临时摊位、夜市上,各具特色的摊位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小吃、衣服、鞋袜、鲜花等摆放得整洁美观,吸引不少市民驻足挑选。记者走访发现,各经营摊主年纪不一、身份各异,专兼职都有,还有不少年轻人,在蓝湾国际烤苕皮的殷文达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22岁的殷文达,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2023年春节期间,父母资助买了一套烧烤设备,专门烤苕皮。如今,手艺娴熟的他,一天下来能卖100多张烤苕皮和豆干。

  “算是体验生活吧。也不排除毕业后从事烧烤生意的可能性。”殷文达说,每天下午5点出摊,凌晨一两点收摊,生意好的时候可以卖到1000多元。

  除了殷文达,在该处临时摊区,精致的手机贴膜、现场美甲修眉、韩式风格的精致装饰、讲究的商品与包装……年轻人的加入让摆摊这个古老的营生焕发出新生机。

  而对从业14年烧烤的王朋飞来说,今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意正在好起来”。2019年12月,为彻底根除原中天超市周边夜市摊区脏、乱、差现象,巴州区政府将该摊区和宕梁片区原有零散夜市统一规范至灵官庙街,形成统一经营的临时夜市。王朋飞的烧烤摊就是在此期间搬过来的,生意好的时候一晚要翻三四台,10张餐桌让他支撑起一个家。

  对于烧烤行业复苏程度,每个摊主的感受不尽相同。王朋飞认为,从营业额和翻台率来看,现在生意恢复到疫情前的60%。对于在回风街道长寿路夜市经营烧烤的老板赵明德来说,这个数字在“80%”。虽各有不同,但“生意正在好起来”成为大家的共识。

  2 城市经济有机补充 市民多持支持态度

  一段时期,小摊小贩、引车卖浆者,把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城市,搞得脏乱差,是留给不少人的印象。如今,这样的情况在巴城已经大为改观。

  在巴人广场,卖花的柳芯茗占据着2平方米的位置,旁边两个袋子,一个装着花,另一个用来装垃圾。“落的叶子、打包剪掉的丝带以及其他垃圾,这些都得扔到垃圾桶去,不会丢在地上不管。”柳芯茗说,摆摊卖花,不能人一走,地上垃圾一大堆,太“埋汰”了,自己都受不了。

  记者走访发现,各个地摊所卖物品不一,但大家“各扫门前雪”,干净整洁成为一致标准,也得到市民的肯定。

  “现在摊主都比较自觉,没有说把路占完了,让市民不能走。”在蓝湾国际小百货摊区,摊位分摆在人行道两侧,市民刘明举带着三岁的孩子玩“沙堡”,家人则在一旁摊位美甲。下班后的生活,让地摊经济旺了起来。

  时间往前追溯,情况可就没有这么“安逸”。

  马伟是一名城管执法工作人员,在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巴州区分局东城大队从业已有十年,对于蓝湾国际这片的摊主摆摊情况最为熟悉。“蓝湾国际这里人流量大,没有规划设置临时摊区前,随意摆摊的情况比较常见。执法人员头疼,老百姓意见也大。”马伟介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印发的《优化营商环境六条措施》提出,“展销促销不得占用盲道、私搭乱建、设置高音响设备、妨碍交通安全,保持干净整洁,提倡不设空飘、气拱门、帐篷”。

  摊位规范后,城管执法人员加强督促,各摊主自觉性不断提高,“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脏乱差+噪音’一起扰民”的情况少了,市民购物也更加方便。

  3 加大规范管理力度 巴城摊位逐渐增多

  地摊属于流动摊位,除经营食品类摊贩需要进行备案外,其他种类摊位并无要求。

  宽松的“入门券”,加上日渐恢复的消费经济,吸引更多人加入“地摊大军”。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科科长何为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巴中主城区(不含经开区、恩阳区),目前流动摊贩有1100户至1300户。仅去年底到现在,就增加了300多户。其中,以果蔬类摊位居多,夜市烧烤和小百货也比较常见。

  为规范地摊经济,我市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疏就疏通、堵就堵住”的工作方针。在灵官庙街临时夜市摊区、祠堂街临时便民摊区等已有临时摊区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巴城新增11个临时摊区,可供摊位475个;打造了中泉国际、南坝、巴州区第九小学校等周边3个背街小巷便民市场。

  对于地摊经济,我市加大规范支持力度:支持群众在潮汐式摊区销售自产农产品;已经办理《食品小摊贩备案证》的经营者,可以在指定地点规范经营;街道办事处可在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周边设置临时摊区;引导载货售卖车辆在停车场、停车位定点规范经营。

  “我们在支持地摊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了对地摊的规范管理。”何为表示,各路段值守人员每个工作日对临时摊区进行不定时巡查,及时遏制临时摊区容易出现的乱堆乱放、占道经营、擅自扩大经营面积等现象。

  记者手记

  "放管服"并举让地摊经济活而有序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小摊点一头连着摊贩的个体生计,一头连着民众的生活便利。它反映着民生的底色,也映衬出城市治理的温度。

  年轻人追捧,政策利好,地摊经济已融入城市肌理。当然,地摊经济是城市治理中的难点,地摊经济复苏也增加着城市管理的难度,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通过更具人情味的管理,这恰恰也是我们期待的“疏堵结合”,齐心协力释放地摊经济活力。

  城市管理者,要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城市管理、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放”“管”“服”中找到平衡点。“放”的方面,在不影响城市运行、不干扰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不污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序开放城市空间;“管”的方面,建立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推行柔性执法,该支持的支持、该取缔的取缔,引导商贩合法经营、文明诚信经营;“服”的方面,根据责任划分,有针对性地提供贴心服务、不断调整优化服务,打造更加良好的环境,真正做到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益。

  小摊点、大民生。我们希望看到政策制定、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让城市“烟火气”更浓,让每个人在城市中有更多的归属感。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