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画卷里的“巴州密码”

【来源: 巴中日报【点击举报】

  2022年6月,总投资5亿元、年存栏肉牛1.7万头的巴州鼎山1.7万头肉牛标准化育肥场项目开工。作为我市巴山肉牛全产业链建设一期工程,这是巴中从全产业链布局落地的首个重大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标准化肉牛育肥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吹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号角。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2年,巴州区紧紧围绕市委“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两主三基、四向发力”总体思路和区委“三个建设巴州”奋斗目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扎实抓好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正努力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新画卷。

  跑好脱贫攻坚“接力赛”

  筑牢防返贫“堤坝”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巴州区坚持常态长效,底线目标守住守牢。健全完善监测体系,严格执行《巴中市巴州区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办法(试行)》,制定了《巴中市巴州区2022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实施方案》《巴州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期“三项重点工作”工作方案》,各乡镇(街道)、村落实常态监测员、核查员520人。织密织牢排查网络,不断完善“区、乡、村”三级风险农户和风险消除会商研判机制,坚持常态监测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全年开展二次集中排查,集中排查研判15.3万户,入户核查3.31万户,为新增监测对象制定并落实帮扶措施213条,消除风险115户320人。精准落实帮扶举措,发挥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基金救助作用,发放救助资金182.35万元。全区无一户一人漏测失帮,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坚持多措并举,脱贫群众稳定增收。锁定重点人群抓增收,先后印发《巴中市巴州区乡村振兴局关于扎实做好农户增收工作的通知》《巴中市巴州区促进监测户和稳定脱贫户增收“百日行动”实施方案》,逐村逐户分析劳动力结构、就业务工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做好脱贫人口、监测户收入预估预判,锁定对可能存在收入下滑、增速不达标、经营性收入占比过低的农户等重点人群进行预警,建立台账,针对性制定帮扶措施,促进收入增长。用好产业扶持基金和到村到户补助资金,支持脱贫户和监测户发展“看得见、能增收”的“五小”产业,新增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6714.3亩,养殖鸡鸭、牛羊、鱼等32.46万只(尾)。

  同时,积极培育大水牛农业和秦岭药业龙头企业,以“大园区+多业主”和“国有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的产业发展模式,按照“股权量化、责任分工、利益分成”原则管理园区,国有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按2:8比例分红,增强产业联农带农能力,带动农户面达85%以上。2022年,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均远超监测线,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本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坚持把就业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举措,开展脱贫人口免费培训1462人次,兜底安置脱贫人口公益性岗位877人,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2620万元,发放就业培训补贴资金210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216.5万元,发放稳岗补贴468.6万元。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东西部协作”现场招聘会(5场),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全区脱贫人口实现就业达3.2万人,完成省定年度目标任务101.1%,人均务工增收达9500元。

  坚持问题导向,落实整改有力有效。紧盯去年国省反馈问题、市级反馈风险指标和“五个一票否决”事项,用好问题整改“三张清单”(区级部门、乡镇、村举一反三问题清单),进一步全面查漏补缺,紧盯整改目标任务,持续加强问题整改检查,推动各类问题迅速整改清零。对国家考核反馈的面上60个问题和省考核反馈的10个点对点问题逐一明确整改措施、整改责任、整改时限,建立“一一交账、举一反三、整改完成”三张清单,通过专项督查,推动问题整改清零。

  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落实到位,巴州区靶向发力、精准施策,进一步筑牢防返贫“堤坝”。

  聚焦产业兴旺“牛鼻子”

  激活“振兴”原动力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隆冬时节,虽然天寒地冻,但巴州区鼎山镇1.7万头肉牛标准化育肥场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各类施工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在距离鼎山镇数十公里外的化成镇梁大湾村乡村振兴文旅示范基地项目工地,正抢抓红色文化践习中心建设,全面改造100亩茶叶产业园、200亩巴药产业园……

  2022年,巴州区聚焦产业兴旺“牛鼻子”,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活用好衔接资金,发挥项目支撑作用。始终保持资金投入只增不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注入充沛资金活水。投入持续增长,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到位中省衔接财政资金1.93亿元,市级衔接资金573万元,区级配套财政资金33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3.2亿元;总投资较2021年增加0.8亿元,财政投入较2021年增加0.3亿元。

  产业要兴旺,项目是保障。去年,巴州区细化项目编制,实施项目168个,其中实施产业项目67个,衔接资金投入10932万元,占到位中省衔接资金的55.5%;在24个重点帮扶村投入各级衔接资金2069万元;对集体经济薄弱的23个村,按20万元/个注入产业发展资金,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探索现代农业经营新体系。加强资金监管。严把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和资产管理四个环节。围绕项目进度、公示公告、项目库建设、资产管理等,常态开展资金项目自查自纠。全年共发现183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支撑。去年,巴州区开展乡村振兴干部培训9期,培训干部1116人次,开展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培训8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1542人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有序推进协作帮扶,两地携手共建大美巴州。强化组织领导,根据干部调整情况对领导小组成员、联系分管领导和业务人员进行了同步调整,印发《2022年义乌市—巴州区东西部协作工作要点》《2022年巴州区东西部协作工作成效考核指标任务清单》《巴州区2022年东西部协作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年度任务,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党政主要领导率党政代表团赴义乌考察对接1次,召开联席会议1次,部门(乡镇)对接交流20次。增强帮扶力度,2022年举办劳务协作培训34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255人,通过“春风送岗”、线上线下招聘等方式,新增帮助3415人前往东部结对省份及周边地区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1224人。规划实施协作项目14个,总投资3800万元,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加强区域协作,2022年义巴共建产业园2个,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13家,实现到位投资6.2504亿元,吸纳998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放眼巴州大地,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致富产业势如破竹,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房子有了,产业有了,收入增加了,美丽乡村迈出振兴的步伐。

  强化塑造新风尚

  宜居乡村有颜值更有品质

  乡村振兴不仅要改善乡村环境,更要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村民有了精气神,乡村未来的发展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走进化成镇长潭河村,一幢幢别具特色的川东北民居错落有致,产业欣欣向荣、群众安居乐业,村民们辛勤劳作的情景随处可见。长潭河村近年先后被评为省级“四好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长潭河村党总支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长潭河村是巴州区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巴州区围绕农村“水、电、路、网”等农业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产业园区为重点,投入衔接资金400多万元,村组道路、安全饮水、垃圾清运等小型公益性生活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三大攻坚行动。积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示范村建设,启动实施厕所整村推进村17个,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4563户。建立健全“村收、镇运、区处理”城乡生活垃圾三级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全区农村共建10座垃圾中转站,辐射16个乡镇264个行政村(社区),累计建成聚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47处,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行政村比例达到70.8%。

  乡村,有历史才有生命,有文化才有灵魂。美丽宜居,风景不仅在绿水青山中,在焕然一新的人居环境中,还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中。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巴州区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大中型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基层治理为抓手,推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农村移风易俗。探索建立“五微”“三变”基层治理模式,将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全面革除陈规陋习,农村乡风更加文明。未来,巴州区将以《乡村建设行动方案》为指导,围绕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三大重点,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全面补短、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一幅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画卷背后,处处体现着巴州区委、区政府立足民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魄力和智慧。

  风劲弓角鸣,沙场秋点兵。如今,新征程的号角已全面吹响,巴州大地的乡村振兴主战场正迸发着勃勃生机,一个个产业更强、环境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正踏歌而来。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