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市文化事业发展扫描

【来源: 巴中日报【点击举报】

   

 

  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

  编前语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公众拓展了心灵空间、构筑起精神家园。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巴中文化事业借助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迎来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的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通江梨园坝乡村文化节

  文化地位持续巩固提升

  近年来,国家更加突出了文化在“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化建设开展专题视察和调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具体发展举措,坚实推动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发展实践证明,文化不仅仅是社会事业的重要部分,而是推动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巴中在文明城市创建、民生工程实施、城乡风貌塑造、产品文化包装、旅游产业发展、城乡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打造等方面,文化的话语权得到更加广泛的尊重和重视,真正实现了文化有为有位。

  ——开展以“寻踪米仓道”为主要内容的考古调查活动,为米仓古道进入蜀道申遗发出了巴中的文化强音,得到了国际国内专家的充分肯定。

  ——更加完整系统地保护好全国最大的王坪红军烈士陵园、全国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群,让川陕苏区红军精神广泛传承发扬。以文化人,涵养开放包容心态,让红色巴中不断焕发出年轻的活力和蓬勃生机。

  

 

  南龛文化产业园飞霞阁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巴中石窟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工程有力推动,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得到全面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加强。成功申报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0个。

  ——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孵化助推,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结对子、种文化”等主题实践活动,创作优秀文艺作品200多件,四川清音《中华医药》、廉政川剧《挂印知县》、四川扬琴《雪梅,雪梅》等一大批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省级大奖,戏剧曲艺创作跻身全省第一方阵。2015年春节期间,根据文化部统一安排,我市川剧受邀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等地巡回演出,真正实现了“巴中元素世界表达”。

  

 

  巴州区三江龙舟赛

  文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优化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市图书馆主楼、附楼的各个借阅室里人头攒动,来这里看书的有小孩,也有中青年和老人,可以在这里寻踪觅迹巴城文化涵养文明的风尚。

  2012年9月,随着图书馆、文化馆建成开馆,拉开了我市文化阵地大建设的序幕,也结束了巴中市自1993年建立地区以来无市级文化场馆的历史。

  2013年,我市历史博物馆国家项目争取和选址、设计同步推动,市文化馆新馆作为“十二五”优先保障项目纳入国家项目规划。南江县“四馆”、通江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银耳博物馆相继建成,经开区文体中心动工建设。同时,乡镇、村(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88个、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61个、农家(社区)书屋2603个,固定电影放映点78个、广播村村响1780个村、电视户户通21.6万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全覆盖,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功能逐步完善。

  

 

  《挂印知县》剧照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持续开展

  去年春节,由通江县美术馆、书画院组织县书协会员写“福”、送春联公益活动在春在乡向家营村开展,书法家们现场挥毫,活动现场人山人海,一幅幅各具风格的“福”字、春联送到群众手中,现场写“福”字210多个,送春联360余幅,带给当地群众丰盛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受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坚持把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以宣传引导、培育培训、评比提升为主要内容,“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大力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实现了群众文化从欣赏到参与到创造的蜕变。“有书没人借、有戏没人听、有活动没人参加、有电影没人观看”的窘况得到根本改变。

  我市还把电影送到群众院坝头,把书屋建在群众家门口,把舞台搭在社区村组,免费培训、放映、辅导,用文化的力量无声浸润,群众文化活动逐步从“软需”到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以来,全市共打造“秦巴大讲堂”“千人广场舞”“集州欢歌”“周末剧场”“相约古镇”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18个,组建群众文化队伍264支,培育群众文化带头人1200余人,组织开展图书图画展览、文艺演出、文化讲座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惠民活动1500余场次、群众文化辅导6000余场次,放映公益电影14万场次,发放《巴文化普及读本》等口袋书2万余册。

  让群众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成为文化工作者的不懈追求。群众也从站着欣赏到上台参与,进而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在推动文化繁荣中增加了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本报记者李俊如 韩梅 实习生翁晨力/文 本报记者张敬伟/图)

  相关链接

  巴中文化强市“四大工程”

  1.巴文化名家精英工程:

  主要解决“谁来做”的问题,实施“人才兴文”战略,通过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挖掘等办法培育一批文化领军人才。

  2.文化繁荣精品工程:

  主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坚持“产品中心主义”,下大力气创作生产一批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既要打造文化精品的“高原”,又要冲击文化精品力作的“高峰”,唱响巴中声音、绘制巴中色彩、讲好巴中故事。

  3.巴人巴风巴俗荟萃工程:

  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梳理巴中文化资源,提炼巴中文化符号,打造文化长廊,以城市建设、“巴山新居”建设等为载体,将丰富优秀的文化产品展示出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4.文化名片创建工程:

  主要解决“做成什么样”的问题,在巴文化中心、川陕苏区首府、晏阳初故里“三张文化名片”的引领下,挖掘巴中传统文化的魂灵,保护好优秀文化根基,弘扬传承好巴中精神,凝聚文化力量,推动巴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打造巴中三张文化名片

  1.巴文化中心

  巴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中处于巴文化中心区域,是远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的米仓古道是一条重要的古蜀道,历史上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史料记载,巴中一直处于巴国之中,巴人英勇善战、巴人能歌善舞、巴风刚毅雄健,“忠勇节义、豪放包容、时代担当”的古代巴人精神是巴中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本色。打造“巴文化中心”是向外界讲清楚巴中与巴文化的关系、巴中的文化基因、文化传承谱系,把巴中优秀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下去。

  2.川陕苏区首府

  巴中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拥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红军烈士陵园、红军石刻标语群,红色资源厚重。当年,12万巴山儿女参加红军,有4万多人壮烈牺牲,形成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巴中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从这里走出了27位共和国将军、446位省军职以上干部。打造“川陕苏区首府”文化名片,就是要讲清楚巴中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让我们“不忘初心,坚定自信,继续前进”。

  3.晏阳初故里

  巴中是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先生的故里。晏阳初从这里走向世界,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是巴中人的杰出代表。打造“晏阳初故里”名片,实际上是以晏阳初为代表、切入点,向世界讲清楚从古至今的巴中人,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展、振兴、崛起作出的巨大贡献,始终谱写“巴人传奇”,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巴中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十三五”期间文化惠民扶贫计划

  “十三五”期间,巴中将实施地面数字电视20万户,惠及100万人,其中建卡贫困户12.6万户、50余万人。今年将建成市级平台1个、县(区)平台4个,主从发射站及直放站100个,安装地面数字电视3万户。最终做到书报全民读、演出人人看、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月月放,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