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桃李芬芳春满园

【来源: 巴中日报 袁静】【点击举报】

   近年来,一幢幢漂亮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在巴中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大批扎根乡村教育、默默坚守教学一线的先进教师相继涌现,一届又一届巴山学子通过均衡优质教育摆脱贫穷改变命运。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总体目标,按照“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思路,致力为老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

  夯实基础补齐短板

  最好的建筑是学校

  位于恩阳区渔溪镇的和平社区(原和平乡),是远近闻名的“博士乡”,30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了63个博士硕士。

  来到和平场小学,漂亮的塑胶操场、美轮美奂的校园景色让人眼前一亮,高标准教学楼、实验办公综合楼、幼儿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等配套建筑和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少年宫还开设有书法、古筝、电子琴、舞蹈等兴趣班。“在我们这个镇上,房子修得最好的是学校。我们在这里读书,感到特自豪。”学生杨宇说。

  窗明几净的教室、平整的操场、多媒体教学、孩子的欢声笑语……如今在巴中,无论身处城区还是农村,像和平场小学这样漂亮的校园比比皆是。

  巴中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条件艰苦,但“再穷不能穷教育”。我市坚持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攻坚重点。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等系列工程,全面消除学校D级危房120万平方米,新建城区学校22所,新建、改造校舍220万平方米。“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乡镇以上学校全覆盖,“优质资源班班通”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级的90%,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100%,办学条件加快向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圆满完成了灾后重建、港澳援建、校安工程等建设任务,扎实推进薄弱学校改进工程,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原有学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设施齐备,新建学校不断增加,上学难、大班额等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开放办学提升质量

  家门口就能上名校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巴中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2017届2600多名新生,为了求学梦,他们从重庆、贵州、西藏、新疆、青海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汇聚而来。

  与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生源分布更加均衡,其中巴中本地学生录取数量是去年的5到6倍。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信连介绍,这主要得益于学校宣传、办学理念的提升以及多元化提升学历教育发展的模式。

  据了解,该学院与西华大学、四川文理学院和内江师范学院等本科院校紧密合作,为在校学生搭建了专升本的平台,并与欧洲知名院校提赛德大学、格鲁斯特大学、切斯特大学等达成联合办学协议,学生在获得该学院专科毕业证书后,可继续到国外大学深造,并且国家承认其学历。

  作为革命老区首所全日制高等学府,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改写了巴中无大学的历史,也彰显出巴中开门办学、开放办学的决心和勇气。

  近几年来,全市引进教育项目25个,总投资近55亿元,已完成投资40亿元。川师大附属第四实验中学、巴中棠湖外语实验学校、平昌绵实外国语学校、西南大学第三实验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相继落户巴中;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在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挂牌成立;新成立了巴中棠湖外语实验学校国际部;先后与清华大学社科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华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西华师大、北师大共建实验学校,与北京东城、江苏南通、成都市等地签订教育合作协议,推动市内部分学校与教育发达地区学校开展校际深度合作;依托市内名校组建了巴中中学、巴师附小等一批教育集团。

  “巴中本地的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以读名校了。”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教育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优质的硬件设施,缓解了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也使巴中的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提升,满足了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留得下来教得更好

  山区老师有了归属感

  宽敞的房间、优美的环境,窗明几净、鸟语花香……在平昌县六门小学教学楼不远处,矗立着一排别致的小屋,这是该校的教师周转宿舍。“没搬进周转房之前,我们夫妻俩住在由学生宿舍临时改造的单间里,遇到下雨天,晚上去趟厕所都要打电筒、穿雨鞋,还得走过泥泞的操场,一来一去要20多分钟。”回想以前的居住环境,韩兴明老师说。

  2014年底,韩兴明夫妇同其他16户教师搬到了周转宿舍,35平方米的宿舍里不仅光线充足,水、电、宽带全通,客厅、卧室、厨房、洗手间一应俱全,还统一配备了书柜、衣柜等生活用具。韩兴明还为自己的新家购置了一些家用电器。“教了17年书,现在住得很舒心,归属感也更强了。”韩兴明说。

  一套周转宿舍,解决的不仅是教师的燃眉之急,更为稳定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修起了一座座坚强堡垒。

  近年来,我市在打造一支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精准支持教育发展,出台了《巴中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健全教师生活补助体系,着力保障教师队伍待遇;建成上万套周转房解决教师住房难问题;设立扶助基金奖励扶助特殊困难教师……一系列机制与举措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在奉献中有快乐、体面和尊严,享受到职业幸福,从源头上确保教师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教得好,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本报记者袁静)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